猪肉价格持续低位运行 供需失衡成主因
猪肉价格持续低位运行 供需失衡成主因


今年以来,全国猪肉价格呈现“涨后回落、持续低位”的态势,终端市场零售价格较去年同期明显下降,市民菜篮子负担减轻的同时,生猪市场“供大于求”的格局也愈发清晰,多重因素叠加导致猪肉价格陷入低位区间。
供给端产能过剩是价格走低的核心原因。据农业农村部数据,截至2024年末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达4078万头,已逼近105%的产能调控绿色区域上限,较2023年增长3.2%。这一数据源于2023年二季度能繁母猪存栏量攀升至阶段性高点,且后续去化进程缓慢,按照生猪养殖10个月左右的传导周期,2024年三季度恰好进入产能集中释放期。同时,生猪养殖行业生产效率显著提升,行业PSY(每头母猪年提供断奶仔猪数)从2018年的18头提升至24头,部分头部企业甚至达28-29头,单头母猪贡献的商品猪数量增幅达33%。叠加2024年初生猪疫情防控形势良好,仔猪成活率较往年高出10%,进一步加剧了供应压力。从屠宰数据看,2024年1-8月规模以上屠宰企业屠宰量达24870万头,同比激增17.4%,8月单月屠宰量同比增幅亦达15%,且大体重生猪集中出栏,均重超120公斤,市场供应持续处于高位。
需求端疲软则难以承接过剩供给。2024年猪肉消费呈现“旺季不旺”特征,7-8月传统淡季家庭采购量明显减少,餐饮行业需求同比下降12%;9月开学季与中秋佳节期间,批发市场走货量增幅仅5%,远不及供给增长幅度。南方传统腌腊季的拉动作用也显著减弱,2024年腌腊季猪肉采购量同比下降18%,且集中采购期缩短,难以形成阶段性需求高峰。与此同时,替代蛋白分流效应明显,2024年禽肉价格同比下跌15%,吸引大量消费者,分流约20%的猪肉消费需求,而人口老龄化与消费多元化进一步抑制了猪肉需求弹性。此外,屠宰企业冻品库容率处于相对高位,2024年始终处于积极清理库存状态,也对鲜品价格形成压制。
针对猪价低迷态势,国家已启动5次冻猪肉收储行动,累计收购量达15万吨,但单次投放量仅3万吨,与每月400万吨的市场供应量相比作用有限,更多起到稳定市场预期的作用,未能从根本上扭转供大于求的格局。目前市场普遍认为,随着过剩产能逐渐消化,后续猪价有望逐步回暖,但短期内供需失衡格局仍将主导价格走势。值得注意的是,国家对生猪养殖、出栏、屠宰环节有严格追踪管控,市场上病猪、瘟猪流入风险极低,消费者可放心采购。
#行情 #猪肉 #猪肉价格下降 #嘴平伊之助
供给端产能过剩是价格走低的核心原因。据农业农村部数据,截至2024年末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达4078万头,已逼近105%的产能调控绿色区域上限,较2023年增长3.2%。这一数据源于2023年二季度能繁母猪存栏量攀升至阶段性高点,且后续去化进程缓慢,按照生猪养殖10个月左右的传导周期,2024年三季度恰好进入产能集中释放期。同时,生猪养殖行业生产效率显著提升,行业PSY(每头母猪年提供断奶仔猪数)从2018年的18头提升至24头,部分头部企业甚至达28-29头,单头母猪贡献的商品猪数量增幅达33%。叠加2024年初生猪疫情防控形势良好,仔猪成活率较往年高出10%,进一步加剧了供应压力。从屠宰数据看,2024年1-8月规模以上屠宰企业屠宰量达24870万头,同比激增17.4%,8月单月屠宰量同比增幅亦达15%,且大体重生猪集中出栏,均重超120公斤,市场供应持续处于高位。
需求端疲软则难以承接过剩供给。2024年猪肉消费呈现“旺季不旺”特征,7-8月传统淡季家庭采购量明显减少,餐饮行业需求同比下降12%;9月开学季与中秋佳节期间,批发市场走货量增幅仅5%,远不及供给增长幅度。南方传统腌腊季的拉动作用也显著减弱,2024年腌腊季猪肉采购量同比下降18%,且集中采购期缩短,难以形成阶段性需求高峰。与此同时,替代蛋白分流效应明显,2024年禽肉价格同比下跌15%,吸引大量消费者,分流约20%的猪肉消费需求,而人口老龄化与消费多元化进一步抑制了猪肉需求弹性。此外,屠宰企业冻品库容率处于相对高位,2024年始终处于积极清理库存状态,也对鲜品价格形成压制。
针对猪价低迷态势,国家已启动5次冻猪肉收储行动,累计收购量达15万吨,但单次投放量仅3万吨,与每月400万吨的市场供应量相比作用有限,更多起到稳定市场预期的作用,未能从根本上扭转供大于求的格局。目前市场普遍认为,随着过剩产能逐渐消化,后续猪价有望逐步回暖,但短期内供需失衡格局仍将主导价格走势。值得注意的是,国家对生猪养殖、出栏、屠宰环节有严格追踪管控,市场上病猪、瘟猪流入风险极低,消费者可放心采购。
#行情 #猪肉 #猪肉价格下降 #嘴平伊之助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