重庆秀山农用竹编变身艺术品卖到全国

1月26日中午,重庆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乌杨街道凉亭村,刚吃完午饭的白凤又噼噼啪啪地在一堆竹子里忙碌开来。不到3个小时,一根根细长的竹篾在他这位老人的巧手飞舞之下,变成了一个漂亮的袖珍花背篓。
 
    “白师傅,你编的这些花背篓在城里很俏啊!这两天你可要加班加点了,最近有个顾客又定了十几个花背篓。”临近傍晚,65岁的杨长生从县城赶到白凤家,不仅带来了一个新订单,还送来了上几个月的竹编货款,“我简单给你算了下,去年,你交给我的竹编一共卖了5万元,纯收入3万元不成问题。”
 
    要是在以往,一个留守老人能年入3万元,肯定是大山里一件稀奇的事情,不过,自从白凤等60多个竹编老人遇上从县里来的杨长生后,他们纷纷依靠传统技艺在家门口赚起了“外快”。
 
    杨长生帮老人们赚“外快”的故事,还得从5年前说起。
重庆秀山农用竹编变身艺术品卖到全国

    白凤和他的竹编艺术品。

 
 
    退休后管起村民“闲事”
 
    杨长生出生在重庆主城,1969年到秀山当知青,与当地农村结下了深厚的感情。后来,他留在了秀山工作。
 
    2011年,他从秀山县供销社退休后,一直想利用自己的工作专长,为有需要的村民尽自己的绵薄之力。
 
    一次偶然的机会,他在乌杨街道凉亭村发现,不少老人在家中用竹子编织农用工具。但跟大家细细摆谈才知道,竹编这门传统手艺面临失传。
 
    原来,这里绝大部分村民都会竹编,不过,大家所做的竹编主要用于农业生产,以谷筛、箩筐、簸箕等农用工具为主,讲究简单方便、牢固耐用。
 
    可随着工业机械化的逐步深入,越来越多的塑料制品将竹编制品取而代之。渐渐地,当地编篮织篓的村民越来越少了,没有一个年轻人愿意来学这门手艺。
 
    “一种产品如果没有经济价值,肯定会退出历史的舞台。”杨长生从小就喜欢农耕文化,他和这些竹编老人一样,也担心这门老手艺会失传。
 
    可是,如何才能把仍在坚守竹编工艺的老匠人们发动起来?
 
    有一次,杨长生在重庆市中心的一家高档饭店看到,几个农家的竹编小背篓竟然被当作装饰品,挂在大堂会客厅非常显眼的位置。
 
    他顿时受到启发:农村的竹编到了城里却变成了工艺品,那凉亭村的竹编制品不正好有了销售市场?
 
重庆秀山农用竹编变身艺术品卖到全国

    顾客和竹编艺术品玩自拍。

    成立竹编专业合作社
 
    说干就干!踌躇满志的杨长生回到秀山后,就多方奔走,筹备组建凉亭村竹编专业合作社,走村入户发动竹编老匠人“入伙”,并拍着胸脯承诺负责竹编销售。
 
    2011年下半年,凉亭村竹编专业合作社在乌杨街道顺利挂牌,已退休的杨长生走上“社长”的新岗位,发动60多个竹编老人成为首批入股社员。
 
    刚开始,杨长生并没急着要求大家编织产品,而是组织所有社员参加了一场特殊的编织培训。
 
    “以往大家编的都是农用品,而要把农用品变成艺术品,首先就要讲究一个‘美’字。” 杨长生反复给大家强调,要按照工艺品的外形、色彩、大小等编织要求,将每一个竹编打造得小巧玲珑、风格别致。
 
    于是,原本挑谷子的箩筐变成了水桶大小、以前背孩子的大背篓变成了袖珍花背篼、用于晒谷子的大谷筛也缩小了一半……
 
    不到一个月时间的磨合,60多个老人就送来了20多个种类的竹编制品,其中,大部分竹编制品通过了杨长生的验收。
重庆秀山农用竹编变身艺术品卖到全国

    编竹球是绝活,全秀山会编的不到5人。

 
    他心底有本“生意经”
 
    但是,这些竹编工艺品的制作成本高,杨长生能帮大家赚到钱吗?
 
    刚开始,有个老人以袖珍花背篼为例算了一笔账:竹子等材料的成本要30元,人工编制的成本需要100元,要是加上其他的销售成本,一个袖珍花背篓至少要卖200元才划算。可在农村集市上,买一个塑料花背篓往往只要几十元,比这些手工艺品的价格可低100元。
 
    “物以稀为贵。手工制品肯定不能跟机器制品相提并论。”面对大家的质疑,在供销社工作多年的杨长生并不担心,他的心里早就有了一本“生意经”。
 
    一方面,他利用多年积累的老关系,将竹编工艺品销往重庆、贵州、湖南等地的高档饭店、酒店及农家乐;另一方面,他依托“供销一家”、淘宝网等网络销售渠道,将大山里的竹编工艺品卖向全中国。
 
    渐渐地,杨长生的“生意经”取得成效。第二年,他就卖出了5000多件竹编工艺品,让60多个农村竹编老人拿到了人生第一笔“外快”。其中,手艺较高的白凤赚到了5000多元。
 
    去年12月,为了打开更广阔的销售市场,杨长生还参加了重庆西部农交会,将大大小小200件竹编手工艺品摆到会展中心。
重庆秀山农用竹编变身艺术品卖到全国

    刚完工的竹编。

 
 
    农交会上,杨长生摆设的小巧箩筐成了“明星款”:有的顾客举起手机一顿猛拍,有的干脆挑起小箩筐体验了一把,有的顾客却倍感稀奇地发起了朋友圈……在他和社员的卖力吆喝下,短短4天时间就卖出100多件竹编手工艺品。
 
    2015年,杨长生的竹编专业合作社产销两旺,一共卖出了大大小小近万件竹编手工艺品,60个老人的竹编“外快”共计达到50多万元。
 
    不过,面对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市场,杨长生的销售压力也越来越大。首先,越来越多的地方也开始拯救这门传统手工艺,不少产品流入手工制品市场。其次,网上市场虽然广阔,但竹编制品大多为空心产品,屡屡因快递挤压变形而产生不好效果。
 
    “办法总比困难多,只要我们的产品好,就不愁没销路。”面对未来,杨长生说,只要他的身体允许,就会带着这帮老人干下去。
竹编加工

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: